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正文

张向葵教授作题为《道虽恒变有定法,志在赤心探真知——“学”的三重追求》的专题报告

作者:时间:2023-07-04点击数:

2023年6月18日下午,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广西心理学会协办的“百年百位”心理学家大讲堂第三十讲顺利在线举办。东北师范大学张向葵教授作了题为《道虽恒变有定法,志在赤心探真知——“学”的三重追求》的专题报告。本场报告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保瑞教授主持。

图1 张向葵教授分享报告

张向葵教授主要从求学、教学和治学三个方面来分享报告内容。

在求学方面,张向葵教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空窗阶段。面对恢复的高考,张教授深知自身文化知识浅薄,经过认真复习考上了专科,但拥有志气和理想的张教授却绝不气馁,放弃了上专科的机会,继续备考最终考取了吉林师范大学(后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在本科期间,英语零基础的张教授也是争分夺秒地学习英语和专业知识,最后以第一名成绩考上了研究生。读研期间的张教授更为刻苦,用两年时间完成了研究生论文并顺利毕业留校工作。四年后,张教授因赴美深造未果,最终在希腊政府奖学金支持下,忍痛离家,决定五年不回国,孑然一身前往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攻读博士。读博期间,张教授一如以往,刻苦学习希腊语,仅仅用四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别的留学生需要花费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学业。

在教学方面,张向葵教师深知“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这一道理,认为教师不仅要精通书本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品格和德行。张教授的课堂分为两种,校内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对于校内小课堂,张教授主要面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进行授课,在教学中,她激情燃烧、全身心投入,又精益求精、如履薄冰,她既爱教学,又敬畏三尺讲台、害怕讲错。不仅如此,张教授还三十年如一日将“责任、荣誉、国家”六字放在心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拥有家国情怀的学生。对于社会大课堂,张教授录制了一系列心理学课堂,编写了一系列书籍和教材,给全国幼儿园、中小学、大学、企事业部队、机关等开展了千余场报告,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服务社会。

在治学方面,张教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一是理论联系实际,二是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张教授研发了一套提高中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策略方法。在研究中她发现,学生不会学习不仅仅是策略和方法问题,还涉及态度、动机和自尊等因素。由此,张教授开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开展自尊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张教授从哲学层面开始探讨自尊的本质,将自尊分为自在的自尊、自为的自尊和自由的自尊三个层次。随后,从心理学视角将自尊理解为基于关系世界的自我调节。在实证研究方面,张教授提出了婴幼儿自尊结构的前兆模型和“倒立的金字塔”模型,还对不同年龄段群体的自尊进行研究,提出“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的观点。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张教授开展了尊重幼儿生命的实验研究,提出了相关教育理念、创建了文化建设体系、开创“文化八大节”等。此外,张教授还开展了提高脑瘫儿童生活质量的研究,对领导、家长等进行培训,让患儿能够得到相应的帮助。在整个治学阶段之中,张教授深谙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将“学”字贯穿了整个生命主线。

报告会的最后,常保瑞教授对张向葵教授的分享进行总结。张教授的求学之旅、教学的态度和治学之心完美诠释了名师大家的风采。张教授作为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在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等诸多领域都做出重大的贡献。张教授主要研究了儿童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发展和儿童认知加工效能的文化比较研究这两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方向系统地研究了儿童的自尊感、自豪感和幽默感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因素。对儿童自尊和自尊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是我国自尊心理学的创建者。张教授从三条路径来研究了自尊,第一从哲学视域探寻自尊本质的生命意蕴;第二从心理学视角理解自尊是基于关系世界的自我调节;第三从教育学角度探索自尊是尊重教育的心理基础。在国外的自尊两因素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尊前兆结构模型和倒立的金字塔自尊结构模型。这些开创性的研究丰富和充实了儿童自我心理学的内容,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第二个方向上,张教授集中在中国和希腊,对儿童信息加工的发展结构及其与认知能力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并对学生的认知策略和课堂实践进行研究,做到了知行合一。此外,张向葵教授被亲切地称为“腿上沾满泥巴的教授”;在东北师大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好老师;是将求学,教学和治学完美结合的人;对重病爱人不离不弃,将爱人从死神手中抢回来,是生活的强者。张向葵教授用纤弱的臂膀撑起了一个家,为家人和学子撑起了一片天!生动演绎着中华民族女性的善良、温情与坚强!张教授不惧苦难,从苦难中走来,在教学与科研获得丰富成果,活成一个知性优雅,美丽的女性!

图2 广西师范大学常保瑞教授主持




转自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